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北城內 散步漫遊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.圖/本刊編輯部

  臺北市的城市發展始於清朝,西元一八八四年,臺北城建成,設有東門、西門、南門、小南門和北門五個城門。日據時期,西門遭拆除,僅剩四座城門,在這四座城門環繞下,有幾處超過百年的歷史建築,見證臺北的城市變遷,值得全家老少一同散步漫遊。
 
華麗的臺北賓館
 「臺北賓館」原本是日據時期臺灣總督的官邸,外觀呈現華麗的巴洛克風格。當時是接待日本皇族和國內外來賓的重要場所,到了民國三十九年,改名為臺北賓館,繼續迎接來自各地的貴賓。現在,配合總統府假日開放,每個月開放一次讓大家參觀。全區分洋館、和館與庭園三部分,主建築為洋館,四周有陽臺,內部裝飾華麗,從灰泥雕塑到水晶燈,無一不精美。高級地板、磁磚和壁爐,更是讓人感受到這裡的尊貴。
 旁邊還有一棟日式木構造的和館,是當年臺灣總督起居生活空間,與洋館之間有一條木廊道相通,坐在和館裡面可以欣賞日式庭園的美景。不過,目前和館內部暫時不開放。
 美麗的庭園分為南北兩處,北面是日本式庭園,有多種樹木、奏樂堂、涼亭、護欄石橋、石桌和假山。南面庭園則仿法式庭園,有噴泉和幾何對稱的花壇圖案,美不勝收。
 
古雅的國立臺灣博物館
 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以蒐藏自然史為特色,令人著迷。建築採用歐洲博物館常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,既有仿希臘神殿的多立克柱式支撐的三角山牆,也有羅馬建築的穹頂,整體建築呈左右對稱的「一」字形。內部大廳四周環繞著三十二根挑高的複合式柱子,上面還有精緻的裝飾。圓頂下鑲嵌著玻璃天窗,陽光穿過在地面映出美麗的光彩,真是讓人心醉。
 這座展館於民國四年完工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,本身就是個巨大珍寶盒,擁有十二萬件臺灣島嶼精采的自然與人文重要典藏。除了本館,戶外正門廣場兩側有日據時代臺灣神社遺物的銅牛,以及旁側的老火車頭等,對面還有擴增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,不定期舉辦各式展覽,絕對值得一遊。
 
中山堂見證歷史
 臺北市「中山堂」前身是日據時代的「臺北市公會堂」,建築外觀以幾何線條為主,四層樓高,簡潔明亮,展現現代主義的精神。阿拉伯風格的弧形拱門、尖弧高窗,加上閩南式的陶瓦和希臘三角形山牆,形成獨特的「混血風格」,建築中央的樓梯將東西兩側區隔開來,東側主要是大集會室,西側是大宴會場。抗戰勝利後,臺灣光復,重歸中華民國,「臺北市公會堂」成為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」的場地,受降儀式在這裡舉行,之後更名為「中山堂」,成為光復後的重要集會和展演場地。
 中央樓梯二至三樓間,懸掛臺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的浮雕作品《南國》(又名水牛群像)。廣場前的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是名雕塑家蒲添生的作品,這些都是當代本土藝術家的珍品,絕對值得一看。
 
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
 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」是臺灣首屈一指的攝影及影像藝術中心,由文化部推動成立,目前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負責維運。它位於臺北火車站前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,前身是「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」,這座古樸的建築連結了豐富的歷史記憶。走進二、三樓的展覽空間,定期更新的攝影作品和各式攝影分享講座,都讓人眼界大開。
 喜歡攝影的人,千萬不要錯過一樓的咖啡吧和文創品區,這裡提供輕食和各種攝影創作書刊,還有一個專門的閱覽室,讓大家可以安靜地欣賞和研究攝影集。這裡已逐漸成為攝影愛好者的聖地,無論是來欣賞展覽、參加講座,還是單純享受一杯咖啡,都是一次豐富的文化之旅。
 
撫台街洋樓獨特風情
 「撫台街洋樓」是臺北城內屹立超過百年的市定古蹟,位於北門(承恩門)附近。這棟建築見證了臺北都市的變遷,也是舊城區內現存最古老的民間建築之一。洋樓的建築特色之一是一樓由唭哩岸石砌成牆面,騎樓寬敞,半圓拱門出入口散發著古老的風情。二樓是木造結構,外層裝飾著洗石子面,增添一份獨特的美感。屋頂為馬薩頂形式,這種形式常見於大型官廳。屋頂上還設有三扇老虎窗,作為透風口,讓建築更通風透氣。這樣特殊少見的建築形式,使得撫台街洋樓成為臺北舊城區一顆珍寶。走進這裡,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,也能體會到老建築的獨特美感,讓人流連忘返。
 
懷念的傳統美食
 臺北城內有許多傳統美食老店,牛肉麵、大餛飩、魷魚、肉羹,小籠湯包、火鍋、牛排等各式料理,從小吃攤到高檔餐廳應有盡有。參觀之餘,別忘了駐足品嘗喔!
 
(點閱次數:1007)